果然是中文系教授,寫來真是文質翩翩,好生佩服!然後我也很愧疚XD

畢竟被徐國能老師教過,連他的百分之一都沒有QQ

 

作者:徐國能

不再有「心」,便不再有「惑」,那「心」指的是成見、偏執、貪慾、嫉妒或自卑……

  惑,從心或聲。這意味著一切的執迷、惘然以及伴隨而來的焦慮及痛苦等,都是從我們的心中開始的。

  世界充滿著太多的未知,種種不明就裡的現象困擾著我們,逼使我們懷疑並且思索,探求而期待答案,因此有「惑」是好的,那代表了我們的心仍然活潑,對這個世界 仍然充滿了觀察與思辨的動能,這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契機。「惑」不僅是自然科學的開端,宗教與哲學往往也是為了解答我們的大哉問:我是誰?何來何去? 存在之意義若何?而文學與藝術則透過表現人生裡種種的「惑」,來產生情緒上的共鳴與紓解:「荊蠻非吾鄉,何為久滯淫」,這是對時代蹂躪個人生命的長嘆; 「今年花落顏色改,明年花開復誰在」,這是對青春易逝的無限惘然;「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」,這是情感上的癡迷;「良辰美景奈何天,賞心樂事誰 家院」,這是對追逐繁華的反思。這一切無非顯示著,人生而有惑,且終身不渝。孔子自稱「四十不惑」,欣慰之中,似也感嘆要能認清人生誠屬不易,聖人尚且如 此,何況我輩呢?

  「惑」和人間一切的事物相同,適量有益生命品質的提升,過度則不免自尋煩惱。每個人可能都曾為了慾求而不得的事物痛苦,為 了不捨卻失去的一切傷懷,倘若此刻我們的心被慾望與私情遮蔽,惑而不自知,那麼勢必質疑天理、否定制度、責怪旁人,「無所不為」也往往由此開端。因此我們 的生命裡需要長駐「解惑」的良師,帶領我們走出生命的幽谷。

  有時,在一陣春風裡,我突然領略了它帶來了年華,亦將帶走一季的燦爛,因此明白 了無常的本然與順應的方法。或者,在從激昂而陡然轉入輕緩的樂章中,我亦品味出了生命在不同的當下,都隱含著極深極美的韻味,苦澀與甘美纏繞如一杯逐漸涼 去的茶。又或者,在一顆飛向外野無盡藍天的棒球中,剎那了悟人生裡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追尋──蘇軾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是我們的無盡藏,那不僅是感官 享受上的遙窅,同時更是理智上的啟迪。

  因此,人生固然有惑,但我們並不需要一位先知或一根禪杖來隨時解答我們的疑問,只要將心敞開,朝向天 地自然與歷史文化,感受世間點滴所揭示的言外之旨,或許我們便可獨有領會,釋盡疑惑所帶來的煩憂。不再有「心」,便不再有「惑」,那「心」指的是成見、偏 執、貪慾、嫉妒或自卑,當我們放下了這一切,就如迎向寬闊大海,縱然「海濤悲湧深藍色,不答凡夫問太玄」,但所有的答案,不就已在白鷗輕揚的煙波之外了嗎?

文章節錄自聯合報 98.07.12 D3 聯合副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孟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